顯示具有 中國的重大工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國的重大工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中國的重大工程 - 坎兒井

中國的重大工程 - 坎兒井


 坎兒井 - 地下水道

簡介:

坎兒井是一種特殊的鑿井灌田方法。現時主要分布在哈密、木壘、吐魯番盆地,以吐魯番為最多,有一干一百多條。坎兒井和萬里長城、京 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傑出工程。它是 新疆人民根據本地自然 條件、水文地質特點創 造出來的一種特殊的地 下水利工程設施。新疆 南部許多地區年均降雨量只有幾十毫米,而年蒸發量卻達三千毫米, 這樣困難的生存條件, 幾十萬的人口,和枝頭 上粒粒飽滿的葡萄,生 存全靠的是坎兒井的水 。 坎兒井是引來遠處高山 冰雪融水和盆地高處的 地下水。其由豎井﹑地 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澇 霸四部份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將地下水匯聚。然後﹐在井底修通暗渠﹐將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這樣保證了地下水不會因炎熱及狂風而被蒸發或污染,並被譽為地下大運河”。
   http://lh5.ggpht.com/_vSfoe1O8AGI/Rw08OMYfzWI/AAAAAAAAGHs/-26vK41F7YQ/s800/P1030854.JPG




(1:48分開始介紹坎兒井) ,即使當地的地理環境未如理想,但透過坎兒井可養活 幾十萬的人口,正所謂「千口井,萬口井不如,坎兒井」,因此坎兒井為中國子民帶來莫大的益處。林則徐當年途經吐魯番時,見到了坎兒井,並在他的日記中讚曰:“見沿途多土坑,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橫流者,由南而北,漸引漸高,水從土中穿穴而行,誠不可思議之事!”


  
 
面對蒸發率高的地理環境,不過亦能種上枝頭 上粒粒飽滿的葡萄


坎兒井的起源



坎兒井的起源流傳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中原傳入說。據《史記·河渠書》記載,西漢時有位名叫莊熊羆的人上書漢武帝劉徹,建議開鑿龍首渠,引洛河水灌溉大荔平原。如果渠修成就可以把100多萬畝的鹽鹼地改造成良田。漢武帝採納這個建議,下令徵調1萬 多民工修渠。由於傍山的渠岸經常崩塌,渠水無法通過,莊熊羆便帶人先在山上測出渠道要經過的路線,沿著這條線鑿出一眼眼直井,再把各井從地下挖通,使之成 為一條和山兩面三側的地面渠道相連的地下渠道,渠水就從這地下渠道流過山去,到達大荔平原。這種井下相通引水的輸水技術,後來隨絲綢之路的開通和內地人民 大量遷徙到西域從事屯墾,漸漸傳入新疆。


http://www.qumanyou.com/media/photos/location/82585/1282295815158.jpg   -  這是龍首渠(中國第一條地下水道)的遺址


第二種說法認為,古代波斯西元前5百年就已使用坎兒井,與新疆相鄰的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中亞諸國都使用坎兒井,因此古西域地區的坎兒井技術是沿著絲綢之路從古波斯傳入的。

第三種則認為,吐魯番盆地的坎兒井是當地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近年來越來越多學者支持這種看法。一個流傳很廣關於坎兒井起源的故事:一 位青年牧人驅趕羊群,在戈壁上跋涉尋找水草。終於在地勢較低凹地方發現一片蔥綠草地,但卻不見任何水源。這位青年牧人知道,沒有水是不會有草的。他決定在 草地上掏挖。挖至二三米深,戈壁礫石中突然噴出一股清澈甘甜泉水。智慧的吐魯番人根據這個經驗,挖井取水,並在井間鑿通暗渠。從此一道道坎兒井就在吐魯番 盆地生根、開花。這個故事說明瞭勞動人民找水的經驗、方法。在外來井渠技術的影響下,勞動人民創造出了有自身地區特點的坎兒井



坎兒井結構
豎井,主要是為挖暗渠和維修時人出入及出士用的。豎井口長1米,寬0.7米。 

暗渠(豎井底層)是坎兒井的主體,高約1.6米,寬約0.7米。

明渠,就是暗渠出水口至農田之間的水渠。

澇壩(蓄水池位置),就是暗渠出水口,修建一個蓄水池,積蓄一定水量,然後灌溉農田


http://culture.edu.tw/.upload/photo/p20060627101111.JPG


坎兒井的優點

這種特殊的水利工程科學合理,具有很多優點:

一) 是減少強烈的水分蒸發,節約水資源防止蒸發(水在流送過程中不暴露在陽光下)﹔
二) 是深藏地下,避免地表污染,保証水質優良;並使水質含有礦物成份
三) 是沒有陽光暴晒,水溫較低,最佳的“清涼劑
四) 是由高向低,自流灌溉,不需外加動力。沒有“坎兒井”,就沒有吐魯番,更沒有葡萄溝。
五) 水源穩定(高山融化之雪水)


坎兒井的減少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惡化,吐魯番的“坎兒井”呈衰減之勢。據衛星遙感監測數據表明,該地區迅猛發展的荒漠化土地面積已占總面積的46.87%,非荒漠化面積僅占總面積的8.8%。由于水資源十分短缺,加之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不斷下降,使“坎兒井”流量減少,甚至干涸。該地區“坎兒井”曾多達1273條,目前僅存725條左右,減少了43%。 “坎兒井”為何衰減?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年來水資源十分缺乏,加之地下水開發利用缺乏全面規划管理,地表水資源調度運用不盡科學合理,如個別水庫、機井、 油井的設置定位未與“坎兒井”的走勢一起進行科學布局。專家們認為,如果不采取有效保護措施,“坎兒井”將逐漸由盛轉衰,几十年后甚至消亡。

當然,也有一種觀點認為: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歷史階段,“坎兒井”是一種先進的水利設施﹔但在科學技朮飛速發展的今天,“坎兒井”是一種落後水利設施,應該任其自然消亡,由機電井等水利設施取而代之。而多數專家則認為,“坎兒井”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留下的不可多得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科學價值,而且至今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實用價值。

中國的重大工程 - 都江堰

中國的重大工程 - 都江堰( 防洪,水運,城市供水工程)

都江堰簡介:

都江堰中國古代建設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岷江上游340千米處。通常認為都江堰是由戰國時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於約前256年至前251年主持始建的。經過歷代整修,兩千年多來都江堰一直在發揮巨大的作用。
整個都江堰樞紐可分為堰首灌溉水網兩大系統,其中堰首包括魚嘴(分水工程)、飛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寶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體工程,此外還有內外金剛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屬建築。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運、城市供水等綜合效用。它所灌溉的成都平原是聞名天下的「天府之國」。
1982年,都江堰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0年,都江堰以其為「當今世界年代久遠、惟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與青城山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http://www.ezts.com.tw/journeyphoto/chn/CTU/water.jpg
























主體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
包括:鑿離堆、壅江作堋、和大規模導江穿渠等一系列的建設
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

「魚嘴」

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位於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行洪;內江位在東,是人工引水總乾渠,主要用於灌溉,又稱「灌江」。魚嘴決定了內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個都江堰工程的關鍵。

內江取水口寬150米,外江取水口寬130米,利用地形、地勢使江水在魚嘴處按比例分流。春季水量小時,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內江以保證春耕用 水;春夏洪水季節時,水位抬高漫過魚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內江使灌區免受水淹。這就是所謂「分四六,平潦旱」。此外,在古代還使用榪槎來人工 改變內外兩江的分流比例。榪槎是一種以數根圓木為骨架,外覆竹席,內灌泥沙的截流物體。當需要時,只要在一側的江面放置若干座榪槎,便能減少該側的水量。 一般在春季來水較少時使用這種方法截流外江,增大內江的水流供給,待春耕結束水位上漲後,再砍去榪槎,使水流恢復正常。1974年以後,在外江口建造了永久性水閘,從而取代了榪槎來實現圍堰和泄洪。

魚嘴近照
目前的魚嘴平面為半月形,由漿砌條石和混凝土築成,長80米,最寬處39.1米,高6.6米。魚嘴堤壩向下游延伸,形成金剛堤,內堤長650米,外 堤長900米。金剛堤再往下, 分別是飛沙堰和人字堤。在魚嘴上游東岸還有百丈堤,全長1950米,將洪水與泥沙逼向外江,並起到護岸的作用。魚嘴、百丈堤、金剛堤,連同飛沙堰與寶瓶口 協調作用,起著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功能。
歷史上魚嘴的位置一直在變動。最早的魚嘴位於白沙河口下游不遠處;現在的魚嘴位於白沙河口下游2050米,這一位置是1936年大修時確定的。都江堰魚嘴在四川汶川512地震央受損,出現開裂,不過經過修復後影響不大。


寶瓶口

是 都江堰的引水工程,是在玉壘山延伸向岷江的山崖上人工鑿開的缺口,距飛沙堰下口120米,位於古灌縣城牆西門玉壘關下,開鑿於都江堰創建時。寶瓶口上寬下 窄,底寬14.3米,頂寬28.9米,平均寬度20.4米,高18.8米,峽口長36米。口內即內江流入的進水口寬70米,口外出水口寬40-50米,形 如「瓶頸」,寶瓶口也因此得名。
寶瓶口同飛沙堰配 合具有節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內江進水量的關鍵。內江水流經過寶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農田;在洪水期間,內江水位提升高過飛沙堰,洪水就進入 外江流走,再加上寶瓶口對水流的約束,達到了防洪的作用。內江水流進寶瓶口後,順應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斷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 溉成都平原上一千餘萬畝農田。
寶瓶口與離堆。圖左水道是寶瓶口,圖中山體是離堆。
寶瓶口左岸山崖上刻有幾十條分劃,每劃間距為一市尺,名為「水則」 ,用以觀測水位漲落,是中國最早的水位標尺。足用的水則數隨著都江堰灌溉面積的擴大而增加。宋朝時水則僅有十劃,水位達到六則時即為足用,再高就會產生澇災(《宋史》:「則盈一尺,至十而止; 水及六則,流始足用」);元朝時足用數為九則(《元史》:「以尺畫之,比十有一。 水及其九,其民喜, 過則憂,沒有則困」)。清朝時以十六則為大洪水,現在需十四則才能保證春耕用水,崖上石刻水則已經達到二十四劃。
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為與山體相離,故名「離堆」。上有祭祀李冰的伏龍觀,又稱老王廟。寶瓶口岩基經過江水兩千多年的急速衝擊,出現了極大的空洞,1965年和1970年曾兩次加固離堆。

 

飛沙堰

飛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原名「侍郎堰」,唐高宗龍朔年間(661年—663年)築成,是內江的溢洪排沙通道,故名。飛沙堰是金剛堤下段710米處的一個缺口,位於虎頭岩對岸,寬240米,堰頂高過河床2米。飛沙堰將超過灌區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澇;又能將水中裹挾的大量砂石利用離心力從 這裡湃到外江,避免淤塞內江、寶瓶口和灌區。飛沙堰遵循「低作堰」的原則,即堤頂低作與對岸標準台頂等高,使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的內江水漫過堰頂流入外 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堰體會自行潰堤,讓江水回歸岷江正流。內江水位達到水則十四劃時,流量為385立方米每秒,即夠灌區春耕用水。若飛沙堰堰頂高度與 此水位相齊,則內江水超出十四則時,多餘的江水即可從飛沙堰溢去外江。此外,飛沙堰下游不遠的寶瓶口有很好的控水作用,即便內江的流量高達3000 立方米每秒,寶瓶口的進水量也在700立方米每秒左右。沿金剛堤而下的急流受寶瓶口限流所阻,在口外形成一個洄水沱,即伏龍潭。加上飛沙堰對面突入內江的 虎頭岩對水流、砂石的導引作用,洪水便連同大量泥沙翻過飛沙堰,排往外江。據當代實測,岷江內江流量超過1000立方米每秒時,便有40%的洪水和98% 泥沙從飛沙堰排出。飛沙堰頂高的調節,加上寶瓶口的限流、虎頭岩的導引,即可保證引水區既有足量清水,又無洪澇威脅。

 都江堰源起

http://www.hwcc.com.cn/file/42707_03.jpg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圖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可以引水灌田、變害為利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和寶瓶口進水口。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河渠書》中,記下這位創建都江堰豐功偉績的地方官,但他只寫了「蜀守冰」,沒有寫他姓什麼。這位水利專家的姓是後來班固寫《漢書》 才補上。為了紀念李冰父子,巴蜀人民每年在都江堰放水時,都要舉行隆重祭祀儀式,歲歲不絕。歷代帝王順應民心,對李冰父子的功績亦十分重視,宋、元時封李 冰父子為王,建二王廟,供人民祭拜。

古書上沒有記載李冰生平,是因為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秦漢時戰爭的毀壞,造成中國檔案文書大量被損壞。但毫無疑問,李冰是一位勤政愛民的地方官兼傑出的科技 專家。他在四川任職期間,不僅創建造福萬世的都江堰,還建了許多益於民生的工程。他的功績可說是「澤被千秋」,其科學價值和巨大的經濟效益,在人類史上留 下不朽的篇章。


功效
都江堰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引水灌溉和防洪,另外也兼具水運和城市供水的功能。它將岷江水一分為二,引一部分流向玉壘山的東側,讓成都平原的南半壁不再受水患 的困擾,而北半壁又免於乾旱之苦。幾千年來,岷江在這裡變害為利,造福農桑,將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的「天府之國」,並進而促進了整個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
  都江堰渠道縱橫,密如蛛網,有主要渠道526條,支渠2200條,全長1170公里,目前灌溉面積已擴大到3500平方公里,並計劃逐步擴展到6000平方公里。都江堰無大壩攔水,無閘門控制,純粹利用天然地形,因勢利導,真正達到了「天開於前」,「工成於後」的天人相契的目標。其設計施工不僅有其科學性,亦有其道法自然的哲學意義。都江堰歷二千二百餘年,興久不廢,是有其道理的。成都平原田疇千里,物產豐饒,無天旱雨澇之災;歲無饑饉,年有豐餘,贏得「鐵板糧」美譽。都江堰達灌田之利,故又稱「金灌口」,終使蜀郡億萬人民得足食豐衣,「富甲天下」,號稱「天府」。由此可見,都江堰是能表達中國古代的智慧,古人只是運用地理的環境,便能造出這多功用的水利工程,並使人們日後生活得到改善,足以證明中國人在古時已能運用自然,以天一合人的概念,設計偉大的都江堰。
 

中國重大工程 - 棧道

中國重大工程 - 棧道(行沿懸崖峭壁的道路)

棧道簡介

成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中所說的棧道便是中國重大工程之一



棧道原指沿懸崖峭壁修建的一種道路又稱閣道、復道。中國在戰國時即已修建棧道。秦惠王始建陝西褒城褒谷至郿縣(今眉縣)斜谷的褒斜棧道,長235千米。秦伐蜀時修了金牛道,被後世稱為南棧道,長247.5千米。現代公路已經成網,但在交通閉塞的山區仍有類似的棧道,供人、畜通行。 中國古代高樓間架空的通道也稱棧道。人們為了在深山峽谷通行道路,且平坦無阻,便在河水隔絕的懸崖絕壁上用器物開鑿一些棱形的孔穴孔穴內插上石樁或木樁上面橫鋪木板或石板,可以行人通車,這就叫棧道。為了防止這些木樁和木板不被雨淋變朽而腐爛,又在棧道的頂端建起房亭(亦稱廊亭)這就是閣,亦稱棧閣。相連貫的稱呼,就叫棧閣之道,簡稱為棧道。
 





















以上片段是華山長空棧道,是一個出名的旅遊影點。

在南天門外,是華山著名險道之首“長空棧道”。棧道路分三段,出南天門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鑿出,長20米,寬二尺許,是上段;折向下行,在崖隙間橫貫有鐵棍,形如淩空懸梯,遊人須挽索逐級而下,稱之“雞下架”,是中段;西折為下段,築路者在峭壁上鑿出石孔,楔進石樁,石樁之間架木椽三根,遊人至此,面壁貼腹,腳踏木椽橫向移動前行。


 棧道的起源

中國古代有「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說的是秦朝末年群雄並起,劉邦的部隊最先進入關中,攻佔了秦朝的都城──咸陽,但實力最強的項羽進入關中後,逼 迫劉邦退出關中,他只得率部眾移駐漢中。劉邦退走時,採納謀士張良的計策,將連接漢中與關中的棧道全部燒毀,向項羽表明不再返回關中。後來他派了許多士兵 修復已被燒毀的棧道,吸引敵人的注意,暗地裡卻利用西面的棧道──陳倉道,攻佔了陳倉城(今陝西省寶雞市東),進軍咸陽,為奪取天下的宏圖邁出了重要一 步。這說明了道路修築往往與戰爭勝負繫於一線。
 
而最古老的棧道,為陝西褒城褒谷至郿縣斜谷的褒斜道,初通於周幽王伐有褒(前781至前771年)以前,暢通於秦攻楚國漢中時(前312年)。褒斜道是兵家行軍必經之路,同時又是商旅的要道。巴蜀的物產通過棧道運抵關中。唐在褒斜道上建了11個驛站。唐宋以後,由於連雲棧道的暢通,褒斜道逐漸衰落。

最長的棧道是僰道,自四川宜賓,中經雲南鹽津,昭通至曲靖,全長二千里,是漢唐時四川與雲南的交通要道。



棧道特色

就是興建於懸崖絕壁之上。修築棧道的匠人會先在陡峭的石壁上鑿孔,然後架上木板或鐵鏈,每一個步驟都非常艱險,工程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根據歷史記載,最早開鑿的棧道是位於秦、蜀之間的金牛道,它將陜西和四川連接起來。四川日後成為擁有最多棧道的地區。棧道不單是交通要道,而且還是重要的戰略設施。作戰時,士兵就是利用棧道,在險要的山區地帶運送軍事補給物資。







中國的重大工程 - 大運河

中國的重大工程 - 大運河

 大運河簡介及功用

古代陸上運輸只有騾馬大車和肩扛人挑,運輸速度緩慢,運輸量又小,費用和消耗卻甚大。所以大宗貨物都盡量採用水路運輸。中國天然形成的大江大河大都是從西 往東橫向流動的。但是在黃河流域歷經戰亂破壞,而長江流域得到開發以後,中國就逐漸形成了經濟文化中心在南方,而政治軍事中心在北方的局面。為保證南北兩 大中心的聯繫,保證南方的賦稅和物資能夠源源不斷的運往京城,開闢並維持一條縱貫南北的水路運輸幹線,對於歷代朝廷就變得極其重要,明清兩代更在淮安府城 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占到全國的3/4。

最早的運河- 邗溝

東周春秋末年,位於太湖流域的吳王夫差為了與中原的晉國爭霸,於前486年修築邗城(今揚州附近),作為北上據點,並在城下開鑿運河到末口(今江蘇淮安市楚州區城北),溝通江、淮,以運輸軍隊和輜重。此運河後世稱為「邗溝」(於前486年開鑿,於前484年完工,是大運河中最早「有確切紀年」的一段河道。),在開鑿邗溝的過程中,吳人儘量利用長江、淮河間的天然河道和湖泊,巧妙地以人工渠道連接兩岸,故只鑿渠長約150千米。
但是,胥溪、胥浦才是大運河最早成形的一段,而這也是吳國所開鑿,以相國伍子胥之名字命名(開鑿之確切日期已不可考,但伍子胥於前484年被夫差賜劍令他自盡,故推斷應在邗溝開鑿前完成)。胥溪從宜興開始,在蕪湖入長江,使太湖水系第一次和長江聯繫起來。胥浦是在胥溪完工後不久開鑿的,它以太湖為起點,經澱山湖和泖湖,流入東海,為太湖開拓了出海口。胥溪、胥浦的開鑿,把整個東南水系連成一體。













揚州,京杭大運河古邗溝遺址

隋朝的大運河

隋代統一南北以後,陸續開挖了以洛陽為航運中心,首尾相接的幾段運河。
  • 廣通渠:從京城長安至潼關東通黃河。長達300餘里。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宇文愷主持。以渭水為主要水源,除能滿足關中用糧外,還有很大富餘。
  • 通濟渠:從洛陽溝通黃、淮兩大河流的水運。隋煬帝楊廣即位後,為了南糧北運和加強對東南地區的控制。大業元年(605年),命宇文愷負責營建洛陽,每月役丁200萬人。同時,又令尚書右丞皇甫議,「發河南淮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通鑒·隋紀四》)。通濟渠在黃河南岸,分為東西兩段。西段在東漢陽渠的基礎上擴展而成,西起洛陽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為水源,穿過洛陽城南,到偃師東南,再循洛水入黃河。東段西起滎陽西北黃河邊上的板渚[zhǔ煮],引黃河水進入淮河的支流汴水,經今開封市及杞縣、睢縣、寧陵、商丘、夏邑、永城等縣,再東南,穿過今安徽宿縣、靈壁、泗縣,以及江蘇的泗洪縣,至盱眙[xū yí虛移]縣注入淮水。兩段全長近 2000里。施工時雖然也充分利用了舊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為有統一的寬度和深度,因此主要還要依靠人工開鑿,工程浩大而艱巨。可是歷時很短,從三月動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
  • 山陽瀆: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陽(今江蘇淮安市),徑直向南,到江都(今揚州市)西南接長江。在修建通濟渠的同時,徵調淮南民工10多萬擴建。大體在邗溝的基礎上拓寬、裁直。
  • 永濟渠:在黃河以北。從洛陽對岸的沁河口向北,利用衛河和蘆溝(永定河)等自然河道開挖加深,直通涿郡(今北京市境)。大業四年(608年),「詔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於河,北通涿郡」(《隋書·煬帝紀》上)。當年完成。全長1900多里。
  • 疏浚江南河:春秋時的吳國,即以都城吳(蘇州)為中心,在太湖平原鑿了許多條運河,其中一條向北通向長江,一條向南通向錢塘江,這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隋煬帝下令作進一步疏浚。《資治通鑒》卷一八一記載:「大業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今鎮江)至餘杭,八百餘里,廣十餘丈,使可通龍舟,並置驛宮、草頓,欲東巡會稽。」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東南,相傳夏禹曾大會諸侯於會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東海。隋煬帝也要到會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隋煬帝把後兩者合稱御河)、永濟渠和江南河等渠道,雖然不是同時開鑿而成,但是由於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長安、洛陽為樞 紐,向東南和東北輻射,形成完整的體系,同時,它們的規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龍舟,而且互相連接,所以又是一條大運河。這條從長安、洛陽向 東南通到餘杭、向東北通到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今中外最長的運河。由於它貫穿了錢塘江、長江、淮河、黃河、海河五大水系,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 化的交流,都是很有價值的。

元朝的大運河

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後,要從江浙一帶運糧到大都。但隋朝的大運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間的一段,是以洛陽為中心向東北和東南伸展的。為了避免繞道洛陽,裁彎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濟州、會通、通惠等河:
  • 濟州河會通河
從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 到東南產糧區,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間、臨清和濟州之間沒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來根本沒有河道。因此, 南北水道貫通的關鍵就是在這兩個區間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臨清和濟州之間的運河,元朝分兩期修建,先開濟州河,再開會通河。濟州河南起濟州(今濟寧)南面的魯橋鎮,北到須城(在今東平縣)的安山,長150里。人們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條件,以汶水和泗水為水源,修建閘壩,開鑿渠道,以通漕運。會通河南起須城的安山,接濟州河,鑿渠向北,經聊城,到臨清接衛河,長250里。它同濟州河一樣,在河上也建立了許多閘壩。這兩段運河鑿成後,南方的糧船可以經此取道衛河、白河,到達通州。
會通河上曾建閘三十一座,以調節流量,故名閘河。但因水源不穩定,河道時患淺灘,不勝重載,故元一代漕糧北運仍以海道為主;元末,會通河廢棄不用。
  • 壩河通惠河
由於舊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與通州之間修建一條運輸能力較大的運河,以便把由海運、河運集中到通州的糧食,轉運到大都。於是相繼開鑿了壩河和通惠河。首先興建的壩河,西起大都光熙門(今北京東直門北 面,當年這裡是主要糧倉所在地),向東到通州城北,接溫榆河。這條水道長約20多公里,地勢西高東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較大。為了便於保存河 水,利於糧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閘壩,因而這條運河被稱為壩河。後來因壩河水源不足,水道不暢,元朝又開鑿了通惠河。1292-1293年,負責水利的 都水監郭守敬(1231-1316年),從昌平化庄村東龍山的白浮泉引水源到積水潭集蓄起來,然後經皇城東側南流,東南去文明門(今北京崇文門北),東至通州接白河。全長82公里。這條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後,從南方來的大批漕船可直達城內積水潭。積水潭成了繁華的碼頭,「舳艫蔽水」,熱鬧非常。
元朝開鑿運河的幾項重大工程完成後,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運河,全長1700多公里。京杭大運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運河不少河段,如果從北京到杭州走運河水道,前者比後者縮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明清的大運河

明、清兩代,又對大運河中的許多河段進行了改造。京杭大運河分為以下七段:

通惠河

通惠河是大運河最北的一段,自北京東南至通州,因水源不足,通航不正常。

北運河

北運河為通州至天津段,長186公里。利用永定河河道,漕運咽喉河西務,曾盛極一時,在天津匯入海河。

南運河

南運河從天津到至山東臨清。全長524公里。利用原有的衛河加以疏通而成。水流自南而北,至天津匯入海河,流進渤海。

魯北運河

魯運河即會通河,北起臨清,南至台兒庄,貫穿山東省西部,長約380公里。明永樂九年(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奉命疏通。宋禮修築戴村壩,遏汶水濟運。從此大運河南北暢通。在濟寧設有東河總督,負責山東河南兩省河道。1855年黃河北徙,魯運河被沖毀淤塞,航運遂告中斷。

魯南運河

棗莊運河,可分為韓庄運河和伊家河,西北起獨山湖、韓庄微山湖,經萬年閘、台兒庄,至陶溝河入徐州界,長93.9公里

蘇北運河

北起徐州銅山藺家壩,南至揚州六圩運河口,包括不牢河、中運河、里運河,全長404公里。另有大沙河口至藺家壩的微山湖西河道,長57公里。

不牢河

藺家壩至邳州大王廟入中運河。

中運河

中運河自台兒莊向南至清江浦(淮安)黃淮運三水交匯處,長186公里。中運河原為發源於山東的泗水下游故河道,後為黃河所奪,又為南北漕運所經,成為大運河的一部分。

里運河

里運河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長江,長170餘公里。這是大運河最早修鑿的河段。有些河段水面高出地面四至五米。明、清兩代,在京杭大運河的樞紐部位(運河與黃河故道交匯處)淮安府城中心專門設立漕運總督和下屬龐大的機構,負責漕運事宜。在城西30里外南船北馬的水陸要衝清江浦設有南河總督,負責江蘇安徽兩省河道。來自徽州和山西富甲天下的兩淮鹽商,聚居在揚州以及淮安河下,競相建造精巧雅緻的私家園林。

江南運河

江南運河自鎮江至杭州330公里。貫通長江和錢塘江兩大水系。江南運河流經太湖流域水網地帶,沿線有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等東南重鎮,特別是擁有繁華富庶居全國之首,號稱「天堂」的兩個城市——蘇州和杭州。江南運河河面窄而航船多,終日熙熙攘攘,運輸繁忙。所經城鎮,兩岸人家盡枕河,座座石橋跨水上,富有江南水鄉特色。
明、清兩代,大運河的運輸量遠遠超過元代。直到近代海運和現代陸路交通興起以前,京杭大運河的貨物運輸量一般佔到全國的3/4。 明、清兩代,大運河沿線也集中了全國大部分的商業中心城市,在長江以北的半個中國,所有的繁華幾乎都集中在運河沿線:揚州,淮安-清江浦,濟寧和臨清。後來居上的天津,曾以「小揚州」自豪。


現代大運河
今天的大運河,基本是清乾隆年間最後一次疏浚的河道。自隋代開始到清末民初,大運河始終是一條南北交通大動脈,不過到了民國時期,縱貫南北的津浦(從天津 到南京的浦口)鐵路通車之後,大運河就漸漸失去了南北交通的重要性,下降成為區域性的交通網。不少河段出現淤塞,一到枯水季節即告斷航,在某些時期,甚至 造成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用煤告急。近年來,大運河又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南水北調工程的規劃中,大運河將發揮重要的作用,對大運河重新整治的工程正在展 開,清淤疏浚已初見成效。  http://www.chiculture.net/0206/picture/pic04143.jpg大運河南通段


 世界第一人工河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縱貫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將這五大水系聯結起來。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是世界上開鑿最早、工程最大、航線最長的人工河。它比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蘇伊士運河開鑿於1859年,1869年通航, 全長170公里)長十倍,比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運河開鑿於1881年,1920年通航,全長81.3公里)長二十多倍。 

http://www.chiculture.net/0206/picture/pic04122.jpg
 














-京杭大運河

中國的重大工程 - 結語


 中國的重大工程 - 結語

水利工程建設其中所應用到的科學工藝技術,今古相同,牽涉廣泛,包括:地形測量、河川水文、系統設計、挖鑿工程、河堤構築、淤砂防治、流量調節、閘門規劃、排洪溢洪、經營管理等等,不一而足,即使以現代科技眼光來看,要完成像都江堰、大運河及靈渠這樣長數百、數千公里的大水利工程,也絕非一項簡單的工事。這些成就是來自萬眾一心的勞動、鍥而不捨的精神,及累月窮年的勤奮、日新又新的實踐,還要加上自強不息的追求、順應自然的至理、求平求定的法則,才乃能點點滴滴、步步踏實;累積經驗、匯小成大,而終能成就這些震古爍今的偉業。

千代以下我們再來檢視這些古代的水利工程,直到現在,它們原有的設計功能,仍能充分顯現,並沒有遭時間淘汰,其原設計不僅未受減損,往往反因後人的改進而更形加強,因此我們不得不對歷代水利功臣、群眾的勤勞與智慧獻上崇高的敬意。貫穿中國歷代水利工程的構築和設計,歷百世而不廢的,都蘊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人天相契」可說是中國文明的創造性精神表徵,二千餘年後我們仍能享受這些古代設施的實惠,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但這絕非是一種偶然的成功,其所代表的「契合自然」的理念,才是最值得我們深切反省與詳加評價的。

由於科學與技術發展是一條漫漫長路,它在中國文明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例外。從歷史觀點看,中國文明中的科技發展是一貫的,是行健自強、博大求精的,重新認識並反省其歷史意義,是新一代中國人的一項新任務。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抱負與作為,則中國文明必然無法在世界舞臺上再顯其歷史的光芒。中國近代科技的落後,我們當然不能說那是歷史必然;同樣中國古代科技成就輝煌,我們也不能說那是歷史的必然。本文的目的,不外借「鑒古知今」,求「繼往開來」。「為者常成,行者常至」,讓我們化歷史的情懷為向前邁進的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