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中國醫藥科技

 中國醫藥科技

中國的醫藥科技博大精深,和西方醫學重速效不相同,中國則重調和,神氣合一。因此也衍生了很多獨特的醫藥科技,其理論外行人是難以理解的。

診脈法

-是中國醫學一項獨特療法
-診脈是中國四診其中一部份,是四診之末 。
-中醫臨床運用切脈,與望(望色)、聞(聽聲)、問相互配合,作為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
-也是辨證論治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






















診脈法是中醫診斷學上的一大創造。據《黃帝內經》記載,有三種診法,後世採用的是其中之一的「寸口診法」。腕部撓動脈搏動處,可分為「寸、關、尺」三部,以撓骨莖突(高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中醫切脈檢查患者的脈象,用中指按「關」、食指按「寸」、無名指按「尺」。他們認為左手脈象與心、肝、腎(腎陰)相應,右手脈象與肺、脾、命門(腎陽)相應。常人無病為平脈,醫者依平脈作標準進行比較,分析病脈。切脈時,用不同指力候測,叫做浮取、中取、沉取,由輕按而重按,細心體察

中醫診病,除了切,還有望(望色)、聞(聽聲)、問,合稱四診。四者結合起來以分析病情,為治療提供依據。

 何時才有診脈法
  在春秋時期的一天,齊國名醫扁鵲行醫路過虢國。碰上虢太子暴死。
他和他的學生趕到宮門後問清病因,認為可以救治。扁鵲從切脈中得知虢太子脈搏仍在跳動, 只不過是「陽脈下遂, 陰脈上爭」 ,導致脈象紊亂。扁鵲切過脈, 再聽聲,望色, 確定虢太子只是休克, 並不是死亡。他給太子施行針刺, 熱敷, 很快太子便甦醒過來。
這表明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便有診脈法了。
 

診脈法的埋論

根據脈象的變化, 也即是醫者切脈手指端接觸病者脈搏所感覺到的脈搏數、律、位、形、勢的變化.來判斷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生理的狀況。
也可以瞭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骨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判斷病人的生死,調理虛實。
脈診需要用敏銳的手指觸覺、豐富經驗與理論根據。
對病情詳加分析判斷,從病患的主訴、自覺症狀,醫師細心的觀察與檢查,再經由脈診來確立辨證論治的指標。

寸口法

診脈的部位分為:遍診法三部診法寸口診法三種。

其中寸口診法,因為簡便,易於按切,所以成為後世普遍採用的通用診脈部位。
寸口也叫氣口、脈口。
其位置在前臂腕後橈動脈表淺部位。
寸口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是肺經氣血匯聚之場所,而五臟六腑十二經氣血的運行都始於肺而止於肺,因此五臟六腑的病變,均可以從寸口脈反應出來。
加以手太陰肺經與脾同屬太陰,故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正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臟腑的氣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應於寸口。
左手脈象與心、肝、腎(腎陰)相應。
右手脈象與肺、脾、命門面(腎陽)相應。

寸口之脈又可再細分為寸、關、尺三部
橈骨莖狀處內側的拍動部位稱為關,關之末稍側為寸,關之中樞側為尺。
在橈骨動脈上分寸、關、尺三部位,又分別給予壓力,浮取、中取,沉取觸摸不同脈位。
常人無病為平脈。
 







把脈方法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 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3. 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4.手指做弓形彎曲,以指腹觸脈






針灸術

中國的針刺療法在國外被稱為「中國魔針」。中華民族的祖先常把針法治療和灸法合稱針灸術,它是中醫獨特的醫療技術。

針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具刺入人體的一定穴位,灸法是用艾絨搓成艾條或艾炷點燃後溫灸一定穴位的皮膚表面,源於原始社會的「砭石刺病」、「火灼療法」。這兩種不同療法,活病原理是一致的,而且配合使用療效更好。

針灸治病所依據的是經絡學說。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路,其縱行幹線叫經,橫行分枝叫絡,它們把人體結成一個表裡上下、臟腑器官相聯繫溝通的統一整體;臟腑發生的種種變化,往往通過經絡反映到膚表腧穴(穴位)上來,這樣,針灸有關腧穴,可以通過經絡的傳遞,控制臟腑的變化,甚至給機體以整體性影響,達到活療疾病的目的

針灸術的治病原理

http://www.39clinic.com/chinese/acupuncture/images/meridians.jpg
是人依據經絡學說的。
經絡是指經脈和絡脈,主幹叫做經,分支就叫做絡。兩者彼此連結構成網絡,把人體表裏上下的臟腑器官相聯起來,使它們能互相溝通
「氣」 (生命的能量) ,是沿著經絡系統循環全身。
依照中國傳統的理論,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為陰陽兩個方面。
它們是金,水,木,火,土。五行代表五臟,各有其陰陽屬性。
健康就是指氣是陰陽平衡的。 
當陰陽不平衡,也即是臟腑發生變化,腧穴便會通過經絡反映出來。 
在陽盛就需要針灸有關腧穴來使之平衡。相反,在陰盛則要在身體其它的腧穴針灸以鼓舞陽氣。
這樣可以調整氣的失衡,激發體內的自然療能,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針灸術的發展 

北宋名醫王唯一,在西元一零二七年編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並親自監製了兩個針灸銅人,教人學習判斷人體穴道所在。
戰國時人著的《黃帝內經.靈樞》也有記載經絡、穴位、針灸方法。
中國古代的針灸療法,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諸國。
公元701,日本法令明確規定,以《黃帝明堂經》, 《針灸甲乙經》等作為學習醫學和針灸學的必修科目。
公元1136,朝鮮政府也作了類似規定。
針灸術在十七世紀傳入歐洲,至今仍有許多國家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針灸療法。
一九八零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了四十三種針灸治療有效的適應症。
針灸操作簡單,副作用少,效應廣泛,已掀起現代醫學科學界研究的熱潮,也為世界醫學作出了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