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月球運行至地球與太陽之間,三個天體連成一線時,日食便會發生。月球阻擋了太陽光,在地球上造成陰影,使某些地區不能接受到部分或全部陽光,屬自然現象。<<史記>>稱,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蝕有三十六次之多。據統計,自春秋至清末,流傅至今的日蝕記錄,多達一千一百次。它的發生必定在是在農曆初一,即朔日。
據記載,古代君主認為日蝕附會人事的變化,每逢日蝕還要設祭,祈禱天神保佑。
有識之士如筍子、西漢劉向、東漢王就把日蝕看成和天氣異常、慧彗星和流星在天空出現一樣,與政治災祥、人生禍福無關。
筍子的《天論》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闇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