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衡在《渾天儀注》一文中寫道:「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內,天大地小。……天之包地如殼之裹黃」。天就像一個雞蛋,大地像其中的蛋黃,天包著地如同蛋殼包著蛋黃一樣。這是對渾天說的經典論述之一。
渾天說還認為天球北高南低,繞通過南北天極的軸旋轉。垂直於南北極軸把天球平分成南北兩半的大圓就是天赤道。與赤道斜交成大約24度角的大圓是黃道,太陽 在黃道上運行。過日心並與天赤道平行的圓是太陽的周日平行圈,它代表著太陽每日在天空中的運行軌跡。天球繞南北極軸旋轉一周就是一日。夏至日,太陽處在黃 道最北點,太陽的周日平行圈一大半在地上,一小半在地下,表示著太陽在地上的時間多,在地下的時間少,日出在東北方,日落在西北方。冬至日,太陽處在黃道 最南點,周日平行圈有一大半在地下,一小半在地上,太陽在地上的時間少,而在地下的時間多,日出東南方,日落西南渾天說在中國天文學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對中國古代天文儀器的設計與製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如渾儀和渾象的結構就和渾天說有著密切的聯繫,對天文學的有關理論問題的解釋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渾天儀又稱渾象,是我國古代研究天文的主要儀器,據說這種儀器起源很早,在堯舜時代就有,但是製作比較完善,在史書上有比較明確的記載的,張衡算是第一位。
張衡的渾天儀是根據渾天說的理論演繹而來,他為了證明渾天說宇宙觀的正確性,而於東漢順帝永建五年(西元117年)設計製造了一座渾象。
正確的說,渾天儀是一個用銅鑄造的空心圓, 面有幾層圓圈,各圓圈可以轉動,轉動的方式以四分為一度,周天一丈四尺六寸一分,上面刻了赤道、黃道、南北極、二十四節氣、二十八星宿等。如果用手撥動,就好像看到天上的星星在運動一樣。
「怎樣可以使渾天儀能自動旋轉呢?」張衡想起小時候看到水排轉動的情景。「可以用水力來推動!可是,怎樣使渾天儀一天轉一圈呢?」張衡想到用漏壺滴出的水來帶動渾天儀,使渾天儀轉動一周剛好是一個晝夜。
§ 渾儀結構
渾儀的主要部分有三重,包括六合儀、三辰儀和四游儀,此外並有窺管和座架。
六合儀:位於最外的一重,由三套聯結在一起的環組成,固定不動。
天元子午圈:為正立的雙環,兩面都刻著周天度數,沒有數字。
地平圈:為平臥的單環,外弧面刻干支八卦表示方向,內面刻分野,環周有水渠,用來定水準。
天常赤道圈:為側立的單環,上面刻著十二時一百刻,每時初中各四大刻一小刻。
三辰儀:位於中間的一重,由四套環組成,可以在六合儀內東西旋轉。
二至圈:為南北向的雙環,二面各從南極起刻半周天一百八十二度多。
二分圈:為南北向的單環,沒有刻度。
游旋赤道圈:為東西向的單環,去極各九十一度多,上面刻著二十八宿。
黃道圈:為雙環,與赤道圈相交為二十四度,內面斜刻著二十八宿。
四游儀:位於最內的一重,由一套環和天軸組成,可以在三辰儀裏東西旋轉。
四游圈:為南北向的雙環,環面從北極開始刻著半周天一百八十二度多。
天 軸:為南北向的雙條。
窺 管:為方形,貫於天軸中心,中有圓孔,管長與環齊,可以在四游圈雙環裏及天軸雙條中間移動。
原理基礎
渾天儀是利用齒輪與設計巧妙的水力〝滴漏〞,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渾象每轉一圈,也就等同於天體自轉一圈。
〝渾天儀果真能觀測天象?〞當時的人們頗為懷疑。
張衡為了證明他的渾天儀真的能觀測天象,便進行了測試。當他在室內依據渾天儀顯示說出星星的位置時,竟與在戶外觀天象的人所看到的星象相吻合,人們始相信渾天儀真的能夠準確的測量天象。我們可以說,張衡的渾天儀是根據以往的製作研究改進而成,是成熟度相當高的作品。
整座水運儀像台分為三層,分別為最底層的動力系統,以水力傳動,故稱為「水運」,第二層的渾象是模擬天體運轉的儀器稱為「象」,而位於最上層的為觀測天體運行的渾儀稱為「儀」,以三個主要系統構成天文觀測台,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觀測站。
1.底層
擒縱系統:
如同整座儀象台的心臟,藉由各部系統的運作牽引齒輪傳動,使整座儀象台運轉。
運動方式:
位於樞輪上的受水壺在承接水量時,並不能穩定的受水,因此一種名為「天衡」的裝置用 來避免此種情形發生,另外在受水壺下方裝置有兩組槓桿裝置,首先為樞衡與格叉,格叉主要是用來控制受水壺的活動橫條,當受水壺的重量大於另一方平衡重量用 的樞衡時,格叉被往下推使受水壺頃瀉同時壓迫關舌,此時天條牽引天衡打開左天鎖,左天鎖是用來控制樞輪向前轉動的卡筍,這時受水壺內殘餘的水藉由重力牽引 鬆脫的樞輪,樞輪向前傳動,受水壺錯位一格從覆上述動作。
打水系統:
如同整座儀象台的血管,主要由河車、昇水上輪、昇水上壺、昇水下輪、昇水下壺構成。
運動方式:
一開始由昇水下壺裝滿水牽引昇水上、下輪轉動將水從下至上帶動並倒入屬於擒縱系統的天河中,並經由天河將水倒入天池中,天池的主要功能為蓄水,並會定量的 流入位於下方的平水壺,平水壺底下裝置有泄水管及一固定口徑的壺嘴,平水壺的水藉由壺嘴來保持固定的水位及流量,並將水輸入位於樞輪上的受水壺,樞輪為一 直徑2.99公尺的轉輪,平均設置36只受水壺,當其中一只受水壺裝滿水時會造成樞輪兩邊失衡而牽引樞輪傳動,而當傳動時受水壺上的水就會頃倒至下方的退 水壺,而另一個受水壺會重覆上述步驟,如此週而復始不停傳動。
報時系統:
配合傳動裝置,利用人偶的敲擊聲及刻在 木偶身上的時辰報時。
2.中層
「渾象」在水運儀象台發明前即由蘇頌發明,渾象的外觀主要是由星圖構成的球體。中國人相信天是會轉動的,故渾象配合傳動裝置主要用來模擬星空的運轉,而進行天文的觀測方式主要是坐在渾象裏面。
3.上層
「渾儀」蓋利用觀測及座標等技術為主的測量器材統稱為「儀」,渾儀是由東漢張衡整合渾天學說所設計之天文觀測儀器,而被後來的蘇頌等人發揚光大,組合至水運儀象台上方,主要功用為配合中層渾象的觀測以達到最精準的觀測結論。
渾象是渾天家發明用來演示天球運動,說明渾天學說的一種儀器。最早的渾象是西漢耿壽昌製造的,而有明確記載的渾象當屬東漢張衡製造的水運。這架儀器 的主體是一個直徑四尺六寸的大圓球,球上畫有二十八宿、中外星官、赤道、黃道、北極常顯圈、南極常隱圈、二十四節氣點,整個球安裝在南北極軸上,可以繞軸 旋轉。
另外,張衡還根據一種傳說中的植物「蓂莢」, 發明了一種叫做「瑞輪蓂莢」的裝置與渾象相連接,它能在上半月中的每天升起一片葉子,下半月的每天落下一片葉子,這樣就可以隨著月亮的盈虧顯示出一個月中 日期的變化,相當於一個自動日曆。張衡還在渾象上裝了一套齒輪機械傳動裝置,利用漏壺中流出的水,推動整個渾象均勻地與天球做同步運轉。這樣一來,晝夜交 替,星辰出沒就和實際天象相一致了。
張衡的水運渾象是一個劃時代的發明,在當時已經具有了機械天文鐘和自動日曆的雛形,對後世自動天文儀器的製造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渾儀
早期的民族,尤其以農立國的民族而言,歲時關係著農作的播種、生長與收割。因此,利用植物的生長與動物的行蹤來判斷季節變化,是早期農業生產必備的知識。但是由於氣候變幻莫測,這種物候授時法並不能保證年年相同,所謂歲差就是此現象,由此,觀象授時便因運而生。
觀象授時即以星象的位置定春夏秋冬。而當人們對天文的規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後,便能夠掌握回歸年的長度,而進一步預先推斷季節,並產生了曆法。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政權更迭頻繁,占星家們大行其道,中國的天空頓時熱鬧了起來,王侯對恆星的觀測愈發熱中與重視,於是乎天文學獨立於曆法之外成為一門顯 學,從西漢到五代,天文學急速發展並趨於完備,以至宋元而達到鼎盛。
眾所皆知,天文曆法知識的取得根源於天文觀測,而天文觀測的進行依賴的便是觀測儀器了。天文儀器是人們研究天體運動規律的的得力工具,它的改良與創新大大的影響觀測的準確度與水平。
觀象授時即以星象的位置定春夏秋冬。而當人們對天文的規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後,便能夠掌握回歸年的長度,而進一步預先推斷季節,並產生了曆法。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政權更迭頻繁,占星家們大行其道,中國的天空頓時熱鬧了起來,王侯對恆星的觀測愈發熱中與重視,於是乎天文學獨立於曆法之外成為一門顯 學,從西漢到五代,天文學急速發展並趨於完備,以至宋元而達到鼎盛。
眾所皆知,天文曆法知識的取得根源於天文觀測,而天文觀測的進行依賴的便是觀測儀器了。天文儀器是人們研究天體運動規律的的得力工具,它的改良與創新大大的影響觀測的準確度與水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