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21日 星期一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特色

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特色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其科技的發展有著自己的獨特 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中國科技很早已取得相當成就,具有早熟性;許多科技成就承前啟後,一脈相承,具有連續性;科技成就多為解決實際問題而產生, 具有應用性;科技的發展與迷信的盛行並存於古代社會,具有複雜性;古代科技封閉獨立,自成體系,具有排他性。 不過中國的科技發展著眼點是解決人的問題,而較忽略探討背後的原因,因此中國古代科技只是碰巧的領先

古代科技發展

科技發展的歷史可追溯到原始時代,自從第一件工具被製造出來開始,人類文明及科技的發展便牽起序幕。古代科技的發展從原始人對世界的摸索開始, 經歷了古希臘、埃及、中國的煇煌, 也經歷了中世紀的黑暗,然後再發展出今日的成就。從遠古時代開始, 人類不斷鑽研用不同物料製作各種工具的方法。這些物料各具特色, 更用以劃分人類的發展時期。
從公元前一百萬年人類造出第一件石器開始, 人類的科技進程便已開始。石器時代從公元前一百萬年開始至約公元前三千年結束。在這段時期,
人類主要以石頭, 骨頭和木, 製作出簡單的工具。
石器時代的工具 以方便人們日常生活
約在公元前三千年, 人類學會了用炭把銅加熱以造出純度更高的銅, 而把銅和錫礦石熔合後可得一種堅度高的合金 -- 青銅. 當時人們以青銅來造出各種武器。這段時期被稱為青銅器時代。
約在公元前一千二百年, 在中東一帶鐵器盛行使用鐵器, 這段時期被稱為鐵器時代.
除各種物料的使用外, 一些機械的發明也在科技進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水力機。水力機利用水的位能來推動水輪轉動, 產生動能用以帶動機器。水力機取代了人及動物的勞力, 把人類帶入機構時代, 成為了科技革命的基礎。
近代科技發明時間線

中國醫藥科技

 中國醫藥科技

中國的醫藥科技博大精深,和西方醫學重速效不相同,中國則重調和,神氣合一。因此也衍生了很多獨特的醫藥科技,其理論外行人是難以理解的。

診脈法

-是中國醫學一項獨特療法
-診脈是中國四診其中一部份,是四診之末 。
-中醫臨床運用切脈,與望(望色)、聞(聽聲)、問相互配合,作為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
-也是辨證論治不可缺少的客觀依據。






















診脈法是中醫診斷學上的一大創造。據《黃帝內經》記載,有三種診法,後世採用的是其中之一的「寸口診法」。腕部撓動脈搏動處,可分為「寸、關、尺」三部,以撓骨莖突(高骨)為「關」,「關」前為「寸」,「關」後為「尺」;中醫切脈檢查患者的脈象,用中指按「關」、食指按「寸」、無名指按「尺」。他們認為左手脈象與心、肝、腎(腎陰)相應,右手脈象與肺、脾、命門(腎陽)相應。常人無病為平脈,醫者依平脈作標準進行比較,分析病脈。切脈時,用不同指力候測,叫做浮取、中取、沉取,由輕按而重按,細心體察

中醫診病,除了切,還有望(望色)、聞(聽聲)、問,合稱四診。四者結合起來以分析病情,為治療提供依據。

 何時才有診脈法
  在春秋時期的一天,齊國名醫扁鵲行醫路過虢國。碰上虢太子暴死。
他和他的學生趕到宮門後問清病因,認為可以救治。扁鵲從切脈中得知虢太子脈搏仍在跳動, 只不過是「陽脈下遂, 陰脈上爭」 ,導致脈象紊亂。扁鵲切過脈, 再聽聲,望色, 確定虢太子只是休克, 並不是死亡。他給太子施行針刺, 熱敷, 很快太子便甦醒過來。
這表明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便有診脈法了。
 

診脈法的埋論

根據脈象的變化, 也即是醫者切脈手指端接觸病者脈搏所感覺到的脈搏數、律、位、形、勢的變化.來判斷人體臟腑的氣血陰陽生理的狀況。
也可以瞭解病的屬性是寒還是熱,機骨正氣是盛還是衰,以及測知病因,病位,判斷病人的生死,調理虛實。
脈診需要用敏銳的手指觸覺、豐富經驗與理論根據。
對病情詳加分析判斷,從病患的主訴、自覺症狀,醫師細心的觀察與檢查,再經由脈診來確立辨證論治的指標。

寸口法

診脈的部位分為:遍診法三部診法寸口診法三種。

其中寸口診法,因為簡便,易於按切,所以成為後世普遍採用的通用診脈部位。
寸口也叫氣口、脈口。
其位置在前臂腕後橈動脈表淺部位。
寸口是手太陰肺經的動脈,是肺經氣血匯聚之場所,而五臟六腑十二經氣血的運行都始於肺而止於肺,因此五臟六腑的病變,均可以從寸口脈反應出來。
加以手太陰肺經與脾同屬太陰,故與脾胃之氣相通,而脾胃正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臟腑的氣血的盛衰都可以反應於寸口。
左手脈象與心、肝、腎(腎陰)相應。
右手脈象與肺、脾、命門面(腎陽)相應。

寸口之脈又可再細分為寸、關、尺三部
橈骨莖狀處內側的拍動部位稱為關,關之末稍側為寸,關之中樞側為尺。
在橈骨動脈上分寸、關、尺三部位,又分別給予壓力,浮取、中取,沉取觸摸不同脈位。
常人無病為平脈。
 







把脈方法



 
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





  2. 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
 
 
3. 三指指尖保持水平


  4.手指做弓形彎曲,以指腹觸脈






針灸術

中國的針刺療法在國外被稱為「中國魔針」。中華民族的祖先常把針法治療和灸法合稱針灸術,它是中醫獨特的醫療技術。

針法是用金屬製成的針具刺入人體的一定穴位,灸法是用艾絨搓成艾條或艾炷點燃後溫灸一定穴位的皮膚表面,源於原始社會的「砭石刺病」、「火灼療法」。這兩種不同療法,活病原理是一致的,而且配合使用療效更好。

針灸治病所依據的是經絡學說。經絡是人體運行氣血的通路,其縱行幹線叫經,橫行分枝叫絡,它們把人體結成一個表裡上下、臟腑器官相聯繫溝通的統一整體;臟腑發生的種種變化,往往通過經絡反映到膚表腧穴(穴位)上來,這樣,針灸有關腧穴,可以通過經絡的傳遞,控制臟腑的變化,甚至給機體以整體性影響,達到活療疾病的目的

針灸術的治病原理

http://www.39clinic.com/chinese/acupuncture/images/meridians.jpg
是人依據經絡學說的。
經絡是指經脈和絡脈,主幹叫做經,分支就叫做絡。兩者彼此連結構成網絡,把人體表裏上下的臟腑器官相聯起來,使它們能互相溝通
「氣」 (生命的能量) ,是沿著經絡系統循環全身。
依照中國傳統的理論,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為陰陽兩個方面。
它們是金,水,木,火,土。五行代表五臟,各有其陰陽屬性。
健康就是指氣是陰陽平衡的。 
當陰陽不平衡,也即是臟腑發生變化,腧穴便會通過經絡反映出來。 
在陽盛就需要針灸有關腧穴來使之平衡。相反,在陰盛則要在身體其它的腧穴針灸以鼓舞陽氣。
這樣可以調整氣的失衡,激發體內的自然療能,進而達到治療效果。



針灸術的發展 

北宋名醫王唯一,在西元一零二七年編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三卷,並親自監製了兩個針灸銅人,教人學習判斷人體穴道所在。
戰國時人著的《黃帝內經.靈樞》也有記載經絡、穴位、針灸方法。
中國古代的針灸療法,早在秦漢時期就傳到朝鮮,日本和東南亞諸國。
公元701,日本法令明確規定,以《黃帝明堂經》, 《針灸甲乙經》等作為學習醫學和針灸學的必修科目。
公元1136,朝鮮政府也作了類似規定。
針灸術在十七世紀傳入歐洲,至今仍有許多國家派留學生來中國學習針灸療法。
一九八零年,世界衛生組織公佈了四十三種針灸治療有效的適應症。
針灸操作簡單,副作用少,效應廣泛,已掀起現代醫學科學界研究的熱潮,也為世界醫學作出了貢獻





 

人痘接種術

人痘接種術



今天我們接種痘苗,都種在臂上,古代卻種在鼻孔裡,因而稱為「鼻苗種痘法」。它採取輕症天花病人的痘漿,施以技術處理,接種於健康人的鼻孔,預防天花。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死亡率極高,即使病癒也會留下終身疤痕。晉朝葛洪的《肘後方》 已記載天花的臨床症狀,並說這種傳染病,是在漢代由戰爭俘虜傳入中國,所以當時稱作「虜瘡」;古醫書中又稱它稱登豆瘡、疱瘡、痘瘡,天瘡。


接種方法




人痘接種法,相傳創始於宋真宗時,至明隆慶年間已建立痘疹專科。接種方法在清張璐的《醫通》中有詳細記載,分痘衣、痘漿、旱苗等法。痘衣法是把天花患者的襯衣,留給被接種人穿;痘漿法是用蘸有瘡漿的棉花塞入被接種人的鼻孔;旱苗法是將痘痂陰乾研細,用小管吹入被接種人的鼻孔裡,被接種者多數是兒童。中國古代的人痘接種術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免疫法


 對西方醫學的影響

人痘接種術早在牛痘發明前幾百年就傳播到世界各地。至1796年,英國醫生琴納發明了不用人痘而用牛痘的牛痘接種法;相隔十年又由葡萄牙商人傳入中國。由於牛痘法更加安全,就逐漸取代了人痘接種法。

2011年2月20日 星期日

生物、化學、物理——水車和紡車

水車
         水車的發明是我國農業灌溉領域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從「抱甕而出灌」的原始提灌方式開始,古代勞動人民就一直在進行灌溉方式的改進和變革。三國時期,馬鈞經過精心改良,製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灌溉農具──翻車,即農用水車,它的出現比西方國家要早一千五百餘年。
         為了方便灌溉,中國人早在千多年前便發明了一種農用水車,叫做翻車。它的結構由水槽、木鏈、刮板和上下兩個齒輪組成。利用人力、畜力或風力作為動力帶動木鏈上下翻動,刮板把水提升到岸上以灌溉,又名龍骨水車
         中國人除了用水力學來造農田水車,還用於其他方面,如舂米、篩麵、水力紡紗、製成天文儀器,銅壺滴漏’、拉風箱等。


紡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紡織品的國家,紡車在春秋戰國時期便已出現。從最原始的紡織工具「紡專」開始,至清代出現的多錠紡紗車,紡車不斷地在古代勞動人民的手裏改進著,革新著,黃道婆便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人物。黃道婆製造了三錠腳踏紡車,這項發明比歐洲的「珍妮機」還要早五百年。
         紡專是由石片或陶做成扁圓形的妨輪 , 中間插一短桿 , 利用回轉的慣性 , 卷成繞拈製紗線。紡車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秦漢時手搖單錠紡車已廣泛使用。宋代已出現麻紡大紡車和水轉大紡車。到了南宋棉紡織生產佔主導地位 ,又出現多錠大紡車。清代出現的多錠大紡車證明手工紡織機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元代元貞年間 , 黃道婆婆發明三錠腳踏紡車 ,同時可紡三根紗,她還與家鄉婦女一起製造出「烏泥涇被」, 緯紗配色 , 經線提花。這種棉紡技術後來傳遍江浙一帶 , 松江也一度成為全國棉紡織中心。

生物、化學、物理——中國四大發明之造紙術和印刷術

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古代先後用甲骨、金石、簡牘、縑帛等作記事材料,既厚重又昂貴。世界上最早的紙在漢代面世,用植物纖維所造,質地粗劣難於書寫。
    東漢和帝時,宦官蔡倫改進造紙術,採用麻頭、破布和魚網等原料搗爛,提取純淨纖維,造出廉價而便於書寫的紙,人稱蔡侯紙。而漢代仍是竹木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代。
    隨著造紙原料的進一步開發,紙的質量、產量和製作技術與工具也不斷改良,使紙張在文化和日常生活上的應用漸漸成為主流 。13世紀意大利和德國相繼建廠造紙。到了16世紀,植物纖維紙終於取代了歐洲的羊皮紙和埃及莎草等書寫材料。


  
印刷術
 
    印刷術也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同時被譽為世界【文明之母】。
    印刷術源於中國,其離不開紙,而中國是發明造紙術的國家。有了紙以後,人們經歷長時間抄寫讀物, 對新型複製技術就有了進一步的要求。由此需要反體刻字的技術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家把有許多文字的木印印在紙上作護身符,並且製成圖文並茂的木版。這樣的逐步發展,最終演變成雕版印刷術的出現 它激發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興起
          北宋畢昇膠泥為材料製作活字,用火燒硬。另以鐵板塗上一層松脂、蠟、紙灰等混合物,印完的活字可以拆下再用,便是活字印刷術。


生物、化學、物理——中國四大發明之指南針和火藥

-指南針
        磁石有吸鐵和指示南北的特性。這被古人利用來製成指南工具。最早出現的指南針叫司南,它是利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樣子像一隻勺,重心位於底部中央,底盤光滑,四周刻二十四向。但其成品率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
        指南針放置方法又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和懸絲法。        
        後來人們又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指南針,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羅盤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



火藥
        火藥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顧名思義就是著火的藥,是古代煉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火藥本是藥物,硫黃,硝石(重要的藥材)及炭的混合物
能治瘡癬,殺蟲,辟濕氣和瘟疫。                                   
    唐朝末年,火藥已被用於軍事。唐朝武器有火炮,是把火藥製成環狀,把弔線點燃後用拋石機拋擲出去,:霹靂炮,震天雷。另一種是火箭,把火藥球縛於箭鏃之下,將弔線點燃後用弓射出。宋代武器有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藥。火藥還用來製造爆仗,流星,煙火之類的娛樂工具,用於生產事業
    火藥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再傳到希臘和歐洲,最後更至世界各地 。火藥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火藥製造

生物、化學、物理——農田輪作

      
    從《管子》, 《荀子》和《呂示春秋》三書所示的農田情形,表明了戰國中後期中國人已懂得間種輪作。農田輪作就是在同一塊田地上按季節或年份輪換種植不同的植物的種植方式。它既可以保持地力,又能抑制蟲害發生、雜草生長和提高土地利用率。
         漢時代是輪作的發展初期大發展時期則為唐宋以後,普遍實行稻麥輪作,菜豆雜糧輪作,還有雙季稻栽培。明清以後又創稻棉輪作,發展三熟制。
    西歐中世紀,普遍實行的二圃制和三圃制,然土地的利用率只及中國農田輪作制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